社會效益優先,是文化產業健康發展的底線紅線,是國有文化資產發揮社會價值的根本前提。
文化產業是朝陽產業,在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在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中,國有文化企業理應發揮排頭兵和領頭雁作用。現實中一些國有文化企業創新創造活力不足,資產管理體制機制不健全,制約了文化影響力的發揮。“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要“完善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體制機制”。北京市正在研究“十四五”時期加強全國文化中心建設規劃,加快了全面深化管理體制機制改革的步伐。
社會效益優先,是文化產業健康發展的底線紅線,是國有文化資產發揮社會價值的根本前提。在此基礎上,也要著力考核企業經營管理水平,努力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有機統一。從目前發展情況看,有的企業市場化程度不高、盈利能力不強,甚至有人錯誤認為“經濟效益有沒有無所謂”。應該看到,企業如果不能盈利就無法實現可持續發展,再好的社會效益也無從談起。因此國有文化企業必須轉變“等、靠、要”觀念,強化市場化經營方向,在確保社會效益優先的前提下,不斷提高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
鼓勵國有文化企業向市場要效益,監管部門的責任也很重要。要看到,監管與服務是一體兩面的關系。作為出資人,監管機構要堅持授權與監管相結合、放活與管好相統一,該管的要到位,同時要優化服務,找準工作平衡點。一方面要守土有責,把黨的領導融入公司治理中,優化資產戰略布局和結構調整,強化日常監督考核,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另一方面要強化激勵、突出主業、提高效率,遵循市場規律調動企業主體積極性、主動性,大力匯聚、用好人才,提高企業競爭力,促進國有文化資產的保值增值。
文化和科技融合,既能催生新的文化業態、延伸文化產業鏈,又集聚大量創新人才。但現實中,有的國有文化企業還固守傳統領域、舊有模式,對科技創新關注不足、投入不多,跟不上科技發展的時代節拍。為此,有關部門不妨搭建文化企業與科技企業的對接平臺,助力實現文化與科技創新的融合發展。具體來講,要加快實施數字化戰略,推動傳統企業加快“上云”“用數”“賦能”,通過創新驅動進行數字化轉型。在運用科技手段豐富呈現內容、提升呈現效果的同時,同步提升監管能力,跟上新技術新業態發展。
從國際視角看,監管機構還要正確處理好國內文化消費與對外文化貿易的關系。要引導國有文化企業擔起職責,深化文化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文博、文創等產品的創新發展,尤其是要抓住共建“一帶一路”有利契機,加快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建設,大力推進國際文化貿易發展,助力構建新發展格局。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國運強。文化的自信、文化企業的強大,都要靠我們奮力拼搏去實現。國有文化監管機構必須心懷“國之大者”,以改革創新的精神、擔當作為的勇氣,為文化企業注入生機活力,為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增添不竭動力,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作出自己的貢獻。
(作者為北京市國有文化資產管理中心黨委書記、主任)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李江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