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旅游部2月25日印發的《旅游景區恢復開放疫情防控措施指南》中明確指出,要有效采取門票預約、智慧引導等手段,科學分流疏導游客,做好游客流量關口前置管控。(4月9日《人民日報》海外版)
事實上,在控制旅游景區的人流方面,我們完全可以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世界上許多的國家公園,實行旅游預約制度,想要去國家公園旅游的人,必須提前向公園的管理部門提出申請,依照公園每日接待游客的容納量依次排隊,得到批準后才可以前往。從表面來看,這將使一些游客不能隨時進入景點,但實際上卻改變了過去游客蜂捅而至、過度集中的狀況,讓游客有序分散地進入游覽,既保護了景區和文物古跡,又保障了游客的參觀質量。
特別是,國內的故宮,自2015年開始,便開始實行門票預售和“限流8萬”政策,這就是門票預約制度。值得注意的是,龐大且持續增長的客流量,令故宮在文物保護、古建維護、游客安全等方面承受巨大壓力。特別是,早在2011年,英國著名旅游指南出版商佛羅摩推出新書《500個在消失前應該到訪的地方》,收錄了全球一批面臨破壞甚至瀕危的旅游目的地,北京故宮也不幸“榜上有名”。可見,故宮實施門票預約制度,是遺產保護的不二選擇。
不可否認,景區實行門票預約制度,每天會有許多游客因無門票進入,而乘興而來、掃興而歸,對于他們來說,就是一種不公平。然而,與景區安全和文化遺產保護相比,這暫時的不公又算得了什么?特別是,人們都知道,汽車超載是馬路“第一殺手”,一旦故宮“超載”運行,其后果會比汽車超載更嚴重、更可怕。如此看來,景區實行門票預約制度,是有科學依據的,也是一道安全底線。
換言之,景區門票預約,當成旅游文明公約,必須全面推進。首先,旅游行政管理部門,應盡早建立景區門票預約制度,并根據各景區的特點和承載能力,設置一個容納游客的上限,一旦有景區突破這個上限,立即發出預警,并向其發出“限流令”。同時,發揮價格調節作用,通過節日漲價、平時降價等方式,去限制和分流游客量。特別是,一些相對較冷的景區,應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營運模式的創新,謀劃一些活動項目、游客參與性的項目以及積極的消費項目,去吸引和分流游客,扭轉有的景區“撐死”、有的景區“餓死”的不良局面。(汪昌蓮)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李江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