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綠色發展是破解糧食增產與資源環境矛盾的重要抓手。要強化糧食安全的底線思維,在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前提下,加快轉變農業綠色發展方式,培育綠色生活方式,筑牢糧食生產的生態底色。
綠色是農業的本色,也是糧食生產的生態底色。加快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要強化糧食安全的底線思維,在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前提下,加快轉變農業綠色發展方式,培育綠色生活方式,筑牢糧食生產的生態底色。
一段時間以來,我國糧食生產受到資源環境制約,增產難度越來越大。農業綠色發展是破解糧食增產與資源環境矛盾的重要抓手。糧食生產高度依賴耕地資源和水資源,需要化肥、農藥等農業投入品的大量投入。耕地和水資源數量的多少,化肥、農藥投入的多少,直接決定著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能力的高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糧食生產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但也付出巨大的生態環境代價,耕地質量下降,水資源短缺,土壤污染、水質污染、白色污染、秸稈污染、畜禽糞便污染,嚴重破壞了農業生態環境,制約著農業可持續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加強農業生產污染治理,取得一些成效,但農業污染問題仍十分嚴重。
當前,我國部分糧食品種再次出現階段性供過于求的問題,但糧食供需長期緊平衡局面沒有改變,確保糧食增產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最有效的途徑。加快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應摒棄過去能耗大、污染重、效益低的粗放型農業生產模式,推進資源利用集約化、投入品減量化、廢棄物資源化、產業鏈低碳化,突破資源環境瓶頸,構建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與生產生活生態相協調的農業綠色發展新格局,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民生活更加富裕、鄉村更加美麗宜居。
推進資源利用集約化,要重點提高耕地和水資源集約化水平。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水是糧食生產的命脈。近年來,我國強化耕地和水資源保護,加強耕地質量保護,建設高標準農田,推進節水灌溉,耕地質量不斷提高,耕地和農田灌溉用水的有效利用水平提升,但一些地方仍存在耕地碎片化、土地資源利用低效化、大水漫灌等問題。要持續推進耕地保護與質量建設,強化高標準農田建設,推廣滴灌、噴灌、微噴灌、滲灌、膜上灌等節水灌溉技術,進一步提高農業耕地和水資源利用效率。
推進農業投入品減量化,重點做好化肥和農藥減量化。化肥、農藥是確保糧食穩產增產的重要保障,但過量使用不僅會增加糧食生產成本,還會造成土壤污染和水質污染。近年來,我國實施化肥和農藥減量行動,化肥和農藥利用率超過41%,但一些地方還不同程度地存在大肥大藥的現象。要持續推進科學施肥施藥,促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促進農業生產方式綠色轉型,為推進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加有力支撐。
推進廢棄物資源化,把生態包袱變為綠色財富。農村秸稈亂堆亂放、畜禽糞污和農膜等廢棄物是造成農村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古人講“天無棄物”,世界上沒有廢品,只有放錯了位置的資源。近年來,我國加大農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全國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78%,秸稈綜合利用率超過88%,農膜回收率近年來穩定在80%以上,真正做到化害為利、變廢為寶,農村生態環境有了很大改觀。未來,要因地制宜發展“豬—沼—果”、稻漁等種養結合的循環農業,進一步推進農村廢棄物肥料化、飼料化、能源化、原料化、基料化,實現經濟生態雙贏。
推進糧食產業鏈低碳化。我國糧食采收、儲運、加工、消費每個環節均存在“跑冒滴漏”現象。節糧減損等同于耕種“無形良田”,實現“綠色增產”可以減輕糧食供給壓力,又能減少資源使用,是促進農業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的有效途徑。要樹立節約減損就是增產的理念,推進糧食全鏈條節約減損,以科技創新為支撐,強化制度剛性約束,盡快取得更大成效。 (作者:劉慧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