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區是我國發展重要回旋余地和提升全國平均發展水平的巨大潛力所在,也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點和難點。經過20余年發展,西部地區經濟“筋骨”越來越壯,“顏值”越來越高。
一季度地區經濟運行數據顯示,在增速跑贏全國水平的省份中,西部地區有7個,數量最多。拉長時間尺度來看,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特別是黨中央對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作出部署5年來,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邁出新步伐,地區生產總值從2019年的20.5萬億元增長至2023年的26.9萬億元,年均增長4.9%,增速居四大板塊之首。
我國廣袤的西部地區分布著內蒙古、廣西、重慶、四川、貴州、云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12個省區市,擁有全國72%的國土面積、27%的人口,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水安全、能源資源安全、國防邊境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戰略地位。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西部地區經濟發展。1999年黨中央作出了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大決策,拉開了被稱為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難度最大”的大開發戰略序幕。如果說西部大開發第一個10年著重于“打基礎”,第二個10年著重于“練內功”,“高質量發展”則是進入第三個10年的鮮明主題。
經過20余年發展,西部地區經濟“筋骨”越來越壯,“顏值”越來越高。目前,西部地區已打造新材料、生物醫藥等9個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電子信息、航空等5個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西部地區不僅是投資興業的熱土,也是備受青睞的旅游目的地,可謂“吸金力”“吸睛力”十足。陜西西安、甘肅天水、四川成都、重慶等火爆出圈的網紅城市,都位于西部地區。
西部地區是我國發展重要回旋余地和提升全國平均發展水平的巨大潛力所在,也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點和難點。我國西部大開發取得明顯成效,但西部地區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比較突出,與沿海地區相比還有不小差距,面臨著既要“趕”又要“轉”的雙重任務。新時代推動西部大開發,要一以貫之抓好黨中央推動西部大開發政策舉措的貫徹落實,進一步形成大保護、大開放、高質量發展新格局,提升區域整體實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以大保護為前提。西部地區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等大江大河的發源地,擁有草原、濕地、森林等重要生態資源;西部地區也是我國水土流失、土地石漠化荒漠化最嚴重的地區,生態環境十分脆弱。要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堅持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不斷增厚綠色“家底”,絕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加快推進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深化重點區域、重點領域污染防治,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和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以大開放為動力。西部地區陸地邊境線長,與多個國家接壤,“一帶一路”建設令西部從開放“末梢”一躍成為開放“前沿”。目前,西部地區布局建設了6個自貿試驗區和40個綜合保稅區,中歐班列開行數量占全國總數的一半左右,2023年西部地區進出口總額較2019年增長近四成。西部地區的發展,要立足西部、著眼全國、面向世界。一方面,提高對內開放水平,更加主動服務對接區域重大戰略,積極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另一方面,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大力推進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從思想觀念、基礎設施、規則標準、營商環境等著手,深度融入全球經濟體系。
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西部地區面積廣闊,各地區自然條件迥異、發展水平不同,要堅持把發展特色優勢產業作為主攻方向,牢牢扭住創新這個“牛鼻子”,因地制宜發展新興產業,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進一步構建具有特色、體現優勢、富有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西部地區在住房、教育、醫療、就業等民生領域還有不少短板,要堅持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有機結合,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讓西部大開發的成果更好造福廣大人民。 (作者:熊麗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