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和信息化部等8部門日前聯合印發《關于加快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7年,傳統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水平明顯提升,并明確了一系列具體目標。這再次強調了傳統制造業的重要性,旨在進一步鞏固增強中國制造業在全球產業分工中的地位和競爭力,推動由制造大國走向制造強國。
強調發展新產業、培育新質生產力,并非傳統制造業就要“靠邊站”。不少傳統制造業經過技術改造,搖身一變就成了戰略性新興產業,比如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產業等,這些都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事實上,傳統制造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本就是密不可分、互為促進的關系。傳統制造業改造升級所需的新技術、新設備等,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提供了巨大的市場需求;戰略性新興產業自身發展也依賴傳統制造業提供的原材料、零部件等支撐。同時,新質生產力帶來的新技術、新方法、新模式,也是推動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動能。
傳統制造業是中國制造業的主體,也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底。中國制造業具備世界上規模最大、門類最齊全、體系最完整、國際競爭力較強等優勢,其中80%是傳統制造業。在國際市場上,我國具有競爭力的產品大多集中在輕工、機械等傳統制造業領域。多年來,傳統制造業由于帶動效應強、產業關聯度大、國際市場占有率高,一直是科技成果轉化、經濟穩定增長的重要力量,是吸納就業、創造稅收的重要渠道,也是開展國際貿易、有效應對外部打壓的生力軍。
不可否認,經歷了多年高速發展,傳統制造業存在諸多問題,亟待破解。一直以來,“大而不強”“全而不精”是中國制造業的突出標簽,這表現為低端產能常過剩、高端供給卻不足,產業基礎不扎實、創新能力又薄弱等。與此同時,面臨資源約束趨緊、要素成本上升等挑戰,傳統制造業的比較優勢逐步消失,需要靠轉型升級重塑新的競爭優勢。然而,轉型升級談何容易,在路徑不明朗、資金投入大、制約因素多等多重壓力下,極易陷入困境。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大潮中,在發達國家和一些發展中國家的雙重擠壓下,我國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困難重重,但不轉只能“等死”。推動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解決資金問題是關鍵。技術改造具有“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加大制造業尤其是傳統制造業技術改造資金支持力度,落實稅收優惠政策,都有助于引導傳統制造業增加技改投入,加快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升級。金融對傳統制造業的支持服務還有更多改善空間,比如可以發揮多層次資本市場作用,支持符合條件的傳統制造業企業通過股票、債券等多種融資方式進行技術改造,或通過并購重組實現轉型升級。
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要一手抓開拓新賽道、培育新產業,一手抓依法依規淘汰落后產能;一手抓優勢領域鍛長板,一手抓基礎領域補短板;一手抓質量提升,一手抓產品升級;等等。總而言之,要通過全面提升產業科技創新能力,持續優化升級產業結構,推動傳統制造業加速邁向價值鏈中高端。
實踐證明,智能化是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有效手段。在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當下,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對傳統制造業進行全方位、全鏈條改造,能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進而增強制造業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要注意的是,加快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應立足不同產業特點和差異化需求,分類探索路徑,樹立典型標桿,強化引領示范作用。既要鼓勵龍頭企業共享解決方案和產業鏈資源,也要針對中小企業共性需求推出輕量級、低成本、標準化解決方案,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一起轉起來。
制造業轉型升級是個長期課題。需循序漸進、久久為功,注入更多創新動能、數字動能、綠色動能。以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激發更多新質生產力,夯實中國經濟基本盤。 (作者:黃鑫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