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時指出,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這個躍入大眾視野的新詞匯,肯定了新產業孕育的新動能,界定了新時期推動經濟發展的決定力量,指明了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攻方向。
新質生產力,核心在創新。與傳統生產力不同,新質生產力以科技創新為引擎,以新產業為主導,以產業升級為方向,以提升核心競爭力為目標,融合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數字技術,更強調內在的發展質量,在激發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中,走出一條生產要素投入少、資源配置效率高、資源環境成本低、經濟社會效益好的新增長路徑。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把握新科技革命歷史機遇、系統性重構產業體系、掌握未來發展主動權、塑造國際競爭新優勢的關鍵之舉。
新技術催生的新產業,孕育著巨大的新質生產力。工業和信息化部等4部門近日印發《新產業標準化領航工程實施方案(2023─2035年)》,旨在提升新產業標準的技術水平和國際化程度,為加快新產業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撐。這其中的新產業就是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兩者都具有創新活躍、技術密集、發展前景廣闊等特點,關乎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全局。
今天的未來產業可能就是明天的新興產業。中央和相關部門多次強調,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不同的用詞差別在于,新興產業是比較確定的能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的產業,往往已具有一定產業規模且增速很快,如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而未來產業是發展趨勢,尚處于萌芽或孕育階段,產業成長不確定性更大,培育周期也更長,如腦機接口、量子信息、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未來產業以顛覆性技術為最大特征,很有可能發展為新興產業乃至主導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就是要先發制人,為新興產業做好接續儲備。
培育壯大新興產業的重要性已成為普遍共識。與傳統產業相比,新興產業具有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資源集約等特點,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更易獲得要素和政策方面的支持,是各地爭相布局的領域。需要注意的是,運用新成果、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也能延伸出新產業,比如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當前有一些地方存在“喜新厭舊”的行為,甚至片面認為傳統產業就等同于落后產業。殊不知,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對技術、設備、軟件的需求,為新興產業發展提供了強大動能。同時,新興產業發展也高度依賴傳統產業提供的能源、原材料和零部件等作支撐。
前瞻布局未來產業要厘清概念,不能急功近利。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未來產業存在產業基礎能力薄弱、部分關鍵核心技術對外依賴度高等問題,對外面臨一些西方國家的封鎖,對內缺乏成熟經驗和政策引導。由于未來產業投入大、回報周期長且存在不確定性,培育起來需久久為功,較難吸引傾向“短平快”的金融資本。發展未來產業面臨與新興產業、成熟產業完全不同的選擇。不少地方把本地已經啟動的新興產業當作未來產業的布局,對未來產業的概念認識不足,也缺乏前瞻著手的動力。
我國部分先進產業發展已進入領跑并跑階段,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皆是大國博弈的重要陣地。積極開展前瞻性頂層設計,尊重產業發展規律,營造有利于創新的產業生態環境,提高研發投入支持力度,提升成果轉化率,增強原始創新能力,強化要素支撐,增強集聚效應,優化產業布局,深化國際合作,就能提升新興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搶占未來產業發展的制高點,釋放更多新質生產力,再造中國發展新優勢。 (作者:黃鑫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