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近日發文提出,平臺經濟大數據算法等技術提高了交易效率,也容易誘發新型價格欺詐行為,為平臺經濟領域的價格監管執法帶來了新挑戰。
當前,新型價格欺詐花樣繁多,不僅存在于網絡平臺,在線下也屢見不鮮。具體來看,有三方面突出問題。
虛假讓利,隱瞞優惠門檻。生活中,不少人接到電信網絡推銷電話,推銷員往往夸大優惠條款,渲染贈送流量包等內容。消費者辦理業務后才發現,套餐捆綁了一些責任條款。推銷員對于計費原則、辦理條件、有效期限等內容往往選擇性忽視。這些隱瞞門檻條件的做法,容易引起消費者誤解,有些推銷人員甚至故意虛假宣傳或混淆資費優惠幅度,已經構成價格欺詐。市場經濟倡導等值交換,變相隱瞞不利于消費者條款的營銷,背離了價格和價值平等交換原則。
故意套路,直播帶貨隱藏價格陷阱。部分主播直播帶貨時,進行表演式砍價,先哄抬價格再大幅打折。還有些主播通過劇本表演,上演虧損銷售假象,以博取用戶同情,達到引流促銷目的。根據網絡直播營銷管理辦法,直播營銷定性為“經營者”,演戲式直播帶貨未向消費者說明商品真實情況,虛構情節進行營銷,這種行為涉嫌消費欺詐。
算法算計,大數據殺熟現象屢禁不止。調查顯示,不少消費者都有被大數據殺熟的經歷。經營者利用平臺算法,對新老用戶差別化對待,侵害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
這些問題遲遲得不到有效解決,究其原因,此類侵權行為具有隱蔽性,消費者即使發現權益受損,也很難搜集證據,維權難度較大。因此,規范市場秩序,僅靠行業自律遠遠不夠,良法善治必不可少。
明明白白經營,清清楚楚交易,才能讓消費者對市場更有信心。新技術新應用順應用戶消費升級趨勢,提升了消費體驗,但仍需直面問題,在服務供給和交易公正方面下功夫。價格欺詐行為擾亂市場經濟秩序,嚴重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也影響新業態的健康發展。整治價格欺詐行為,要對層出不窮的新型欺詐手段精準畫像,有的放矢出臺整治舉措,加強線上線下商品銷售和價格監管,營造有序競爭的良好市場環境。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郭存舉)
(責任編輯:王炬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