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經過數次改造擴建的長春站,高峰期日開行旅客列車470列,為百姓一體化出行提供了便利條件。 (資料圖片)
南湖公園是長春最早的水源地,現在是長春市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資料圖片)
今年春天,新一輪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現,讓恢復發展勢頭良好的長春一度“失速”。
-9.9%!在上半年省會城市半年報排名中,長春GDP增速“墊底”,也是全國唯一負增長的省會城市。
本報調研組不久前來到長春采訪,感受到的不是消沉與懊喪,而是勇毅與自信。
在“負增長”的背后,是富有韌性的逐步復蘇:4月份經濟觸底、5月份逐漸回升、6月份強勁恢復,初步核算上半年長春GDP完成3073.83億元,雖同比下降9.9%,但好于預期5.1個百分點。前三季度,GDP降幅收窄至3.8%,主要指標全面好轉。
“長春全力答好‘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考卷,我們有信心答得更好!”吉林省委常委、長春市委書記張志軍說。
在東北振興、吉林振興的戰略全局中,長春的地位極為重要,作用無可替代。吉林省委提出“一主六雙”高質量發展戰略明確,突出發揮長春輻射主導的“一主”作用,進一步釋放長春區位、資源、產業、科技、生態、文化等多重優勢。“扛起‘一主’擔當,是吉林省委賦予長春的重要使命,也是長春率先突破的現實路徑。”
任重道遠須策馬,風正潮平好揚帆。乘著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的東風,長春高質量發展時已至、勢正起、興可待。
一柱擎天
“上一次來一汽還是9年前,這次來看了以后,感到眼前一亮,今非昔比啊!”2020年7月23日下午,正在長春考察調研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一汽集團研發總院,一路看過來,倍感欣慰。
一汽,新中國汽車工業的“搖籃”。汽車產業,是長春產業布局中最耀眼的名片。
一組數據足以說明汽車產業和一汽對長春的重要性:2021年,長春市統計口徑累計生產整車242.1萬輛、銷售240.2萬輛,汽車產業實現產值6143億元,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70.3%。這其中,一汽又占了“半壁江山”。“20年前我剛參加工作時,大家開玩笑說,長春市公務員的工資,有一半是一汽發的。”長春市統計局副局長湯大鵬對記者說。
對汽車產業在長春“一業獨大”、一汽“一企獨大”、產業結構單一的擔憂,從沒有停止過。汽車產業對于今天的長春來說,不是大不大的問題,而是強不強的問題,是能不能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問題。只要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即便“一業獨大”,也不妨大下去。
從做大到做優做強,長春對汽車產業有了新的追求。市第十四次黨代會報告提出,支持一汽創建世界一流企業,全力建設世界一流汽車城。以汽開區為龍頭,帶動朝陽、綠園、寬城、公主嶺,建設1個萬億級世界級汽車產業基地和1個千億級世界級高端裝備制造基地,汽車產量達到400萬輛,軌道客車產量達到5000輛。
萬億級汽車產業發展藍圖正在徐徐鋪展。
“這是紅旗車?”在一汽NBD總部展廳里,酷炫的超級跑車、可愛的智能小巴、豪華的商務車打破了記者過往對紅旗車“官車”“專用車”的印象。
在一汽紅旗繁榮工廠,生產線上忙碌的“機器人”又讓人近距離感受到這個超級智慧工廠的“高大上”。廠黨委副書記康艷霞介紹說,工廠具備1小時生產60輛整車的能力,相當于每分鐘就有一輛車下線。目前,繁榮工廠投產紅旗E-QM5、全新紅旗H5、紅旗HQ9三款車型,預計年底前還將有3款在制在研產品實現量產。
統計顯示,2021年一汽全年銷售整車350萬輛、營業收入7050億元、利潤480億元,經濟效益創“十三五”以來新高。其中,自主品牌成為增量的最大來源——紅旗品牌銷量突破30萬輛,4年增長63倍,增速列高端品牌第一;解放品牌年銷售44萬輛,創造了中重卡銷量全球“五連冠”。
“紅旗”迎風招展,風景這邊獨好!從“國賓車”到“國民車”,“紅旗”駛入千家萬戶。
汽車是供應鏈關聯性極強的產業。長春擁有全國唯一以汽車命名的開發區,聚集了龐大的產業集群,全市擁有汽車零部件配套企業1100余家,其中規上企業401戶,配套產值規模近1600億元。
建設國際一流的汽車城,產業鏈、供應鏈上哪一環都不能成為短板。
長春市工信局局長趙明瑞介紹,聚焦汽車產業“弱鏈、斷鏈”問題,長春大力部署“補鏈、強鏈、延鏈”,目前已梳理出130個項目、計劃總投資1300億元。“通過這些重大項目加快落地實施,將實現國際汽車城以城促鏈、以鏈興城,構建起上下互動、整體連接的有機循環。”
作為汽車供應鏈的重要一環,汽車電子已成為當下汽車產業技術創新的主要突破領域之一。與一汽集團NBD總部一條馬路之隔的富賽汽車電子有限公司是一家成立兩年多的公司,主要產品是讓汽車更“聰明”的汽車電子,涵蓋智能座艙、智能駕駛和智能網聯服務三大領域。
“以前一汽的汽車電子產品主要來自省外、國外的供應商,我們從今年1月開始給紅旗車批量供貨。”富賽公司總經理叢俊波說,公司目前正在籌建第二工廠,預計2025年銷售收入將達50億元。
2020年正式劃歸長春代管的公主嶺市,正積極發揮區位優勢,推進汽車零部件產業創新發展、集群發展,增強汽車配套產業鏈整體競爭力。公主嶺市委書記李洪亮一見面,就說起前一陣去江浙等地考察的感受:“看了好幾家汽車配件企業,很受震撼。不管是大企業還是小企業,如果不創新不轉型,很快就會倒下。”適應長春汽車產業新發展格局,公主嶺市正在推進汽配企業“騰籠換鳥”。
從做大到做優做強,不僅要向內使勁,努力補鏈強鏈,還要堅持擴大開放,實現強強聯手。
30多年前,中德合資的一汽—大眾開創了我國大型國有企業合資的先例,引領了中國汽車工業的對外開放。今天,長春主動擁抱汽車產業變革新浪潮,迎來了又一個開放引資的重大標志性項目——總投資358億元的奧迪一汽新能源汽車項目。
在長春新凱東大街與汽車大路交會處,奧迪一汽新能源汽車項目工地上塔吊林立,人來車往。項目經理閆磊介紹,總裝車間正搶在入冬前上梁,預計年底便可進入設備調試安裝階段。
這是奧迪在中國首個專門生產純電動汽車的生產基地,全部建成后預計年產高端新能源汽車30萬輛,達產后將直接帶動上下游產值3000億元。
回憶項目落地的前前后后,長春汽開區經濟發展局局長李軼感慨良多:“當時,外方在選擇合作對象時非常慎重,提出了一個問題清單,有1200多個問題!”一個環節一個環節協調,一個問題一個問題攻關,最終,長春啃下了這塊硬骨頭。
在國際經濟格局調整、國內經濟疫后復蘇的大背景下,奧迪新能源汽車項目如期落地,不僅對長春是利好,對吉林發展、東北振興都有重大的示范意義。“加快重大工程項目建設,可以釋放強大動能,拉動產業發展。”吉林大學東北振興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劉威認為,推動東北全面振興,要把項目建設作為有效載體和關鍵抓手,啟動建成一批“頂梁柱”式的重大項目,發揮重大項目的牽引和支撐作用。
在新能源汽車新賽道上,長春落子如飛,先機在握。
一飛沖天
一箭16星!今年8月10日,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六號遙十運載火箭,成功將由長春長光衛星技術有限公司研制的“吉林一號”高分03D09星等16顆衛星發射升空。
“一飛沖天”的成功并非偶然。
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東北考察并主持召開深入推進東北振興座談會時強調,要以培育壯大新動能為重點,“盡快形成多點支撐、多業并舉、多元發展的產業發展格局”。對于長期“一業獨大”的長春來說,新動能如何培育、產業結構如何優化,是一道繞不開的必答題。
對此,長春的答案是:拉長補短。“所謂‘拉長’,就是繼續做大做優做強汽車業,建設1個萬億元級的汽車產業集群;所謂‘補短’,就是打造高端裝備、光電信息、生物醫藥、農產品加工、能源、文旅等6個千億元級產業集群,形成新的增長極。”長春市委政研室主任王小明介紹說。
走進長光衛星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公司黨委副書記、副總經理賈宏光一邊領著記者觀看“吉林一號”衛星回傳的清晰地圖,一邊介紹:2015年10月8日,“吉林一號”光學A星發射成功,這是我國第一顆商用高分辨率遙感衛星,商業航天帷幕由此拉開。目前已有70顆衛星在運行,“十四五”末將達到138顆。
歷經8年持續奮斗,長光衛星異軍突起,建成了我國最大的商業遙感衛星系統,具備提供農林生產、環境監測、地理測繪等服務能力,是目前吉林省唯一的獨角獸企業。
華燈初上,北國春城美輪美奐。市內一半以上的照明設施,均為長春“智造”。
點亮長春的是希達電子技術有限公司。這也是一家依托中科院長春光機所建立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主營高密度集成三合一LED顯示、大功率LED照明產品。走進公司,映入眼簾的是一塊塊高清晰LED超大顯示屏。“這款我們研發的全倒裝COB幻晶系列產品,系全球首發,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希達電子董事長鄭喜鳳說。公司總資產由成立之初的30萬元發展至逾8億元,2021年被認定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光電信息產業具有高創新性、強滲透性、廣覆蓋性,不僅是新的經濟增長點,而且是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支點。“光電信息產業發展空間巨大,未來我們希望打造千億級的光電產業集聚區,以支撐長春新興產業發展和轉型升級。”長春新區管委會副主任唐繼東說。
作為老工業基地,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重鑄制造業優勢,是長春有效破解結構性問題的必然選擇和最優路徑。
高鐵是長春智能制造的典型代表,疾馳在祖國各地的高鐵列車約四成產自長春。2015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時說,高鐵動車體現了中國裝備制造業水平,在“走出去”“一帶一路”建設方面也是“搶手貨”,是一張亮麗的名片。
在位于長春綠園區合心鎮的中車長客動車組基地,記者了解到,貴陽城際動車組項目已實現首批6列車交付;波士頓橙線、墨爾本項目正在按計劃裝配與走車;西安地鐵16號線、深圳地鐵14號線等一批重點項目生產穩步推進……2021年,中車長客作為長春裝備制造業的龍頭骨干企業完成產值283.3億元,占全市裝備制造業的78.5%。
在為北京冬奧會研發的模型車內,中車長客股份公司國家軌道客車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成濤介紹說,中車長客在行業內率先具備列車網絡自主研發能力,并首次在動車組和城市軌道列車上實現自動駕駛。他說,“我們研制的中國首列新能源城際電動車組,可以在不接觸電網的情況下續航超過200公里”。
目前,以高鐵為代表的一批高端裝備制造業正在長春聚集。2021年,長春高端裝備制造業完成產值546.1億元。趙明瑞表示,下一步,將圍繞高端裝備制造業11個產業鏈條、80余個產業節點,妥善解決缺鏈斷鏈問題,著力提高本地配套率,持續優化產業鏈整體結構,做大產業規模。
作為國家首批認定的三個生物產業基地之一,長春是國內最大的基因藥物生產基地、亞洲最大的疫苗細胞因子產品生產基地。近年來,長春生物醫藥產業進入加速發展期,有望成長為又一個千億元級產業。
長春高新生物醫藥產業園聚集了長春高新、金賽藥業、百克生物、迪瑞醫療等一批領軍企業。2021年,長春新區生物醫藥產值實現223億元,占吉林省30%、長春市80%,在“全國生物醫藥園區產業競爭力排行榜”中列第10位、東北地區首位。
“長春新區組建以來,依托產業基礎、資源稟賦和創新優勢,積極推動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為持續探索產業鏈、創新鏈雙鏈融合發展路徑,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的醫藥產業基地奠定了堅實基礎。”長春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華景斌說。
2021年4月30日,國藥集團中國生物長春生物制品研究所分包裝生產的首批“長春造”新冠疫苗正式上市。長春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鄒勇介紹,公司生產的疫苗、干擾素產品持續為全國各地疾控中心供貨。今年3月份,長春出現多發疫情期間,公司實施封閉生產,全力保障了疫情防控的需要。
據介紹,2019年,長春生物醫藥產業產值150億元;今年預計突破300億元。到“十四五”末,預計達到1000億元。
接二連三
工業大市長春,還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和玉米主產區。
數據顯示:長春有耕地2737.8萬畝,轄下6個農業縣(市)區都是產糧大縣,其中榆樹市、農安縣、公主嶺市穩居全國十大產糧大縣前列。2021年,長春產糧1236.52萬噸,同比增長6.24%,對全省糧食增產貢獻率30.77%。
鞏固和發展糧食生產優勢,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新時代東北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應有之義。牢記總書記囑托,長春以建設農業強市為目標,以現代農業城建設為抓手,在穩固一產、做強農業、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方面下足了功夫。
在農安縣的廣袤田野里,綠油油的玉米如隊列整齊的步兵方陣,一直綿延到天際。無論地形、道路怎么變化,所有田塊的壟向都保持不變。“這是我們全面推廣的高光效種植技術。以往壟向都隨地形、道路變化而變化,什么朝向都有,現在的壟向是根據太陽光照角度來確定的。”農安縣副縣長周德庫解釋說。
近年來,長春市全面推廣高光效種植技術,根據太陽光來向,將田地的壟向調整至磁南偏西18至20度。同時,實行寬窄行組合壟種植法,把以前單壟單行間距65厘米改成大壟雙行間距170厘米,以充分利用太陽的光熱,提高糧食單產。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測產結果顯示,用高光效技術栽培的玉米,平均單產可提高15%—17%,最高可增產23.7%。
調研中發現,當地農業科技研究和成果推廣極其活躍。在農安縣華家鎮畢家店,今年劃出了一大片試驗田,示范推廣米豆間作技術,通過高稈與低稈作物搭配,形成透光通風走廊,以大幅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米豆間作技術采用玉米大壟雙窄行的田間布置方式,可以實現一次性播種、精量施肥,同時覆土鎮壓,節省了時間和人力成本。由于套種了擁有天然固氮能力的大豆,土壤肥力可自然改善。長期定位實驗表明,玉米、大豆間作在保障玉米不減產的前提下,每公頃還可產大豆2000公斤左右。
發揮糧食主產區和農業大市優勢,近年來,以肉牛為核心的畜牧業在長春得到快速發展。
走進皓月集團沃金黑牛養殖示范基地,只見一幢幢標準化牛舍里,一頭頭大黑牛膘肥體壯、毛色锃亮。皓月集團行政綜合部外事主管徐銳告訴記者,這里飼養的是采用胚胎移植等科技手段,繁育出的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沃金黑牛”。沃金黑牛肉質大部分達A3以上等級,成為國內高端牛肉的代表,供不應求。皓月集團已帶動20多萬農戶通過養牛致富增收,年出欄肉牛100萬頭。
去年初,落實吉林省“千萬頭肉牛”工程發展目標,長春市啟動300萬頭肉牛產業暨“秸稈變肉”工程,力爭到“十四五”末,全市肉牛養殖超過300萬頭,飼料化利用秸稈超過720萬噸,秸稈飼料化利用率60%以上,肉牛良種化程度達98%。
農業不加工,等于一場空。單憑種植和養殖,顯然難成農業強市。黨的十八大以來,長春努力拉長產業鏈,加快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促進一二三產融合,全面推動現代農業城建設。
在中糧生化能源(公主嶺)有限公司,總經理孫本軍告訴記者,公司年加工凈化玉米70萬噸以上,主要產品有食用玉米淀粉、葡萄糖漿、麥芽糊精、玉米蛋白粉、玉米原油及新研發的蠟質玉米變性淀粉,成為雀巢、聯合利華、蒙牛、伊利等知名企業的長期供應商。其中,蠟質玉米變性淀粉,每噸能賣1萬元,附加值驚人。
得益于農產品加工技術的創新發展,鮮食玉米在長春已經長成大產業。僅公主嶺年銷售鮮食玉米就超過4億穗,產值達14億元,帶動超5000戶農民增收。
在公主嶺農嫂食品有限公司生產車間,一穗穗新鮮玉米棒經過清洗、塑裝、蒸煮,變成真空包裝的鮮食玉米,裝箱發往各地。項目經理王小敏介紹,公司在真空鮮食玉米行業創造了3個“全國第一”:產量1.2億穗,銷售量全國第一;電商銷售額1.25億元,在玉米類產品中銷售額全國第一;出口16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量全國第一。
今年4月,又一塊國家級“金字招牌”落地長春:國務院批復同意建設吉林長春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
在位于公主嶺市的長春農高區核心區建設現場,記者了解到,一批重點項目陸續簽約,有的已進入施工階段。其中,鴻翔種業加工廠、種業交易中心計劃年內建成投產,肉牛良種繁育融合示范產業園項目年底前完成一期基礎施工……
春色長駐
長春是工業之都,又是產糧大市,還是全國第一個森林城市。市林業和園林局副局長孟慶華介紹,截至2021年底,長春市建成區綠地面積20905公頃,綠化覆蓋率42.17%,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3.13平方米,居全國乃至亞洲大城市前列。
經過幾十年的規劃建設,凈月潭已建成亞洲最大的人工森林,成為長春名副其實的都市“氧吧”。長春凈月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孫洪健告訴記者,20多年來,歷經旅游經濟開發區、經濟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國家級高新區的發展蛻變,凈月的生態特色沒有絲毫減弱,在實現生態、經濟、科技有機融合發展過程中,生態資源優勢不斷放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東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寶貴資源,也是振興東北的一個優勢,要把保護生態環境擺在優先位置,堅持綠色發展。牢記總書記的囑托,長春對標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態環境的需要,挖潛增綠、提質護綠,加快生態修復,厚植生態本底,努力探索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
在長春市南關區,有一座建于上世紀30年代初的凈水廠,占地35萬平方米。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和供水能力的提升,2015年11月,南嶺水廠不再為居民供水。何去何從?對于這塊位于市中心的黃金寶地,長春市頂住誘惑,沒有搞大規模商業開發,而是將其作為伊通河綜合治理工程的一部分,對園內的歷史遺跡和文保建筑采取“修舊如舊”的思路予以升級改造,使之與綠地、水塘、古樹等生態環境融為一體,建成了一處水文化生態園。2018年10月1日正式免費開園,經過華麗變身的水廠舊址,成為市民和游客的熱門打卡地。
“大屋頂、四排樹、圓廣場、小別墅”,這是人們對長春城市風貌的歷史記憶。如今的長春,伊通河兩岸綠意盎然,南北湖周邊煥然一新。歷史建筑與現代街市相融合,美麗雕塑與詩意園林相輝映。黨的十八大以來的10年間,長春市公園總數由64個增加到175個,總面積由1263公頃增加到4595公頃。園林城市名不虛傳。
持續打好藍天、碧水、黑土地保衛戰,長春生態環境質量穩步提升。今年截至7月31日,城市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192天,優良率90.6%,同比提升5.7個百分點;細顆粒物(PM_2.5)濃度3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4微克/立方米。環境空氣質量創有監測記錄以來同期最好水平。新凱河、飲馬河等重點流域治理順利推進。16個國考斷面優良水體比例保持在50%;劣五類斷面由6個降為1個,下降31.3%。
位于城區東北角的長春北湖國家濕地公園,總面積11.97平方公里。唐繼東介紹說,這片區域地勢低洼,工業尾水、生活污水等在此匯聚,多年來一直是城市排澇區、水災頻發區,環境質量堪憂。為此,當地投資30億元,用了兩年半時間,將其改造成一座兼具防洪、治污功能的濕地公園,在治理過程中疏通了“外河”“內湖”兩大水系,實現了河湖分治、濕地修復的目標。
生態環境質量的提升,為長春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創造了條件,增添了動能。由春到冬,冰雪節、消夏節、電影節、汽博會、文博會、農博會、航空展、動漫展、雕塑展等會展節慶活動“你方唱罷我登臺”,吸引來各方賓客,拉動旅游、商貿、物流、文化等諸多產業。2021年,長春市接待游客10124.51萬人次,同比增長39.88%;實現旅游收入2045.73億元,同比增長48.08%。
長春是新中國電影事業的“搖籃”,大批優秀電影人才從這里走向全國各地。如今,長影老廠區已改建為博物館,成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依托深厚的電影文化底蘊,長春建設了國內第一家世界級電影主題娛樂園、國家5A級旅游景區——長影世紀城。以打造全球知名的影視產業集群為目標,凈月高新區正在全力推進總面積達1051平方公里的長春國際影都工程建設。其中的萬達項目建成后,將成為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影視文旅項目。
北國春城春常在,綠色發展育新機。秉承新發展理念,長春市在“六城聯動”總體規劃中,明確了建設“雙碳”示范城、文化創意城的目標。長春市委副書記趙明介紹,圍繞文化旅游、影視文化、數字經濟三大主導產業,我們正在加快形成點、線、面協同發展的大文旅發展格局,力爭到2025年形成千億元級文化旅游產業集群,帶動全市旅游總收入達到3000億元。
一流愿景
對于產業發展來說,比空氣質量與生態環境更為重要的,是優良的營商環境。
一段時間以來,東北地區的資本、人才流失問題比較突出,一些地方競爭意識不強、市場化程度不高、民營經濟活力不足,導致本地企業長不大、長不好,外地企業進不來、留不住。
從營商環境破局,是東北振興的關鍵環節。2020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考察時指出:要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培育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
長春市深入貫徹總書記關于營商環境建設重要指示精神,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實現率先突破的關鍵一招,加快建設服務型政府,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建設‘東北最優、全國一流’的營商環境,是我們追求的目標”,長春市政務服務和數字化建設管理局副局長劉曉茹如是說。
創新出臺政策體系。為幫助市場主體紓困解難,近年來,一系列扶持政策在長春陸續出臺。2020年出臺扶持政策9條,2021年接續扶持政策15條,今年上半年再出臺助企解困政策36條。兩年多來,落實配套扶持資金共計8.6億元。
深化政務服務改革。持續推進“一網通辦”“跨省通辦”等改革舉措,全市政務服務事項平均審批時限由23.4天壓縮至7.9天,承諾辦理時限較法定時限壓縮66.4%。推行政務事項集成辦理,通過“一表申請、要件共享、一窗受理、聯審聯辦”,已實現61項主題服務事項集成化“一次辦結”。
暢通政企溝通渠道。通過座談會、沙龍、企業講堂等形式,建立各級黨政主要負責人參與的政企互動機制。深化“萬人助萬企”活動,完善營商環境監督員隊伍,構建親清政企關系微信服務群工作機制,打造全天候、扁平化、零距離的“長春助企模式”。
在“長春親清政企關系微信服務群”中,趙明瑞的網名叫“服務員老趙”。采訪期間,微信群時有呼叫,老趙一一回復,不厭其煩。他解釋說,“我們要第一時間受理企業提出的問題,實現秒接、秒應、周辦結”。一大批像“服務員老趙”這樣的助企干部,堅持24小時“接單”,隨時回應企業需求。
長春新區靈活運用國家賦予的“先行先試”政策,探索實施了一系列審批服務改革,形成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做法。他們在全省率先推行“標準地+承諾制”改革,對于“標準地”投資項目,實行一次性告知、一次性承諾、一次性辦結的方式,全面容缺、聯合審批,項目審批速度和服務效率大幅提升。
以“東北最優、全國一流”為追求,長春改善營商環境的成效逐漸顯現:2020年成為全國營商環境提升最快的10個城市之一、網上政務服務能力提升最快的5個城市之一;2021年10月,在全國城市信用狀況監測排名中,長春在36個省會及副省級以上城市中居第10位;2021年,全市市場主體數量達到130.6萬戶,位列東北4市之首……長春“審批不見面、辦事不求人”政務服務新模式、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成效還受到國務院肯定。
營商環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長春人清醒地認識到,雖然近年來改善營商環境的努力初見成效,但對標“國內一流”,仍有不小差距,還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我們將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以政務環境為基礎,以市場環境為核心,以法治環境為保障,全力打造東北領先、國內一流、對標國際的營商環境,進一步增強城市吸引力、競爭力。”長春市委副書記、市長王子聯表示。
“由于地理區位、自然條件等因素,東北地區包括長春在發展產業中經濟成本較高,具有天生的劣勢。”吉林省社科院副院長丁曉燕分析說,我們要正視劣勢、創造優勢,只有通過營商環境的不斷改善,才能形成“洼地效應”,促進項目、資金、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不斷聚集,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東北振興,事關全局。今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遼寧考察時強調,黨中央高度重視東北振興。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深入實施推進東北振興戰略,我們對東北振興充滿信心、也充滿期待。金秋10月,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對深入實施東北振興戰略提出了新的要求,作出了新的部署。
11月23日,中共長春市委召開十四屆四次全會,審議通過《關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 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開創長春振興發展率先突破新局面的意見》,要求各級黨組織扛起政治責任,推動黨的二十大精神在長春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期望殷殷,征程漫漫。長春人深知,惟有深化改革、加快發展,勠力同心、勇毅前行,方能不負重托,率先突破。
(經濟日報調研組 調研組成員:張曙紅、李己平、曾金華、黃俊毅、馬洪超、王玥、李彥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