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以小米為代表的手機企業跨界進軍汽車領域時,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則反向跨界進軍手機業。日前,由李書福創辦的湖北星紀時代科技與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正式宣布進入手機領域,共同打造全球高端手機。該消息發布后,引發關注。
有人說,李書福反其道而行之的做法讓人看不懂。要知道,當前全球手機市場趨于飽和,格局已相對固化。比如,中國市場96%以上的份額由蘋果、小米、華為、OV等企業占據。即便強如三星,也早已淪為“其他”。此前,格力、360等企業進軍手機領域,似乎并不成功。因此,作為后來者,吉利也難以玩出新花樣。
也有人反問,既然吉利能造汽車,為什么不能造手機?畢竟,造手機門檻要比造汽車低得多。比如,開發一款車需要幾十億元,而開發一款手機幾億元就能搞定。更何況,手機的開發和制造難度,也比汽車要小。以至于不少人調侃:只需做個方案整合商,讓富士康來代工就可以了。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推進,萬物互聯已是大勢所趨,而智能手機作為連接萬物的媒介和鑰匙,與智能汽車正在產生密切聯系。如果能夠通過造手機與智能汽車形成自己的生態鏈,實現數據共享,無疑有助于車企為用戶提供更好的產品和服務,提升用戶體驗與黏性,強化企業創新動能和競爭力。
還要看到,手機是隨身移動終端,其特點是技術迭代快,是電子產品市場驗證和軟件創新的應用載體。由于手機不涉及交通安全,因此在汽車上不能嘗試的技術,可以先在手機上應用。這樣既可實現手機用戶盡快分享創新成果,又能把其中安全可靠的成果盡早應用到智能汽車開發中,從而實現車機和手機軟件技術的高效互動。
問題在于,眼下無論是手機企業,還是汽車企業,并不愿意“互通往來”。即使彼此合作,也不愿共享彼此的信息數據。前不久,上汽集團董事長陳虹在股東大會上強調,不會考慮華為在自動駕駛方面的整體解決方案,一方面折射出了車企對數據和技術主導權旁落的顧慮,另一方面也反襯出手機企業在與車企合作中也是有自身數據和技術優勢的。顯然,雙方在合作中都不會輕易“交權”。
那么,在“軟件定義汽車,數據決定體驗”的新造車時代,如何才能破解這一矛盾呢?或許,吉利造手機的邏輯和出發點就在這里。通過造手機,打通與汽車在數據互通上的堵點,從而開發出新的產品和消費場景,做強生態圈,為用戶提供更便捷、更智能化、萬物互聯的多屏互動生活體驗。更何況,目前車機工程師和軟件工程師,絕大多數來自手機領域,手機和汽車之間完全是互融的。至于市場開拓,其實像吉利這樣在國內外擁有數千萬用戶的企業,不必依靠第三方,就能形成“用戶基盤”。雖說“買房送車”“買車送房”的商業模式不太靠譜,但“買車送手機”的商業模式還是不難成立的。
耐人尋味的是,就在吉利官宣造手機的同時,有傳言特斯拉也要造手機。據報道,這款手機暫命名為Model π,不僅后蓋能變色,還能與Space X的星鏈高速衛星互聯網連接,具有腦機連接功能,用來代替人腦損傷所失去的一些功能,甚至還能進行Mars Coin“挖礦”。如果馬斯克也來湊熱鬧,李書福的手機是否會有更大想象空間呢。(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楊忠陽)
(責任編輯:王炬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