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汽車產業發展取得了積極成效,企業研發能力明顯增強,產品質量水平明顯提高,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連續六年位居世界第一。其中,今年5月份市場滲透率超過10%,L2級智能駕駛裝載率超過15%,在全球范圍內形成了一定的‘先發優勢’。”在6月13日2021中國汽車重慶論壇上,工信部裝備工業一司司長羅俊杰的發言引發聽眾共鳴。
得益于國家在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超前眼光和戰略布局,經過20多年的精心培育,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體量初具規模,具備了一定產業比較優勢。中汽協發布的最新數據也顯示,今年5月份,在汽車總產銷量同環比均出現回落的背景下,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雙雙突破20萬輛,同比增長1.5倍。以至于有機構將此前預計的全年200萬輛銷量調高至240萬輛,顯示出其對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強大信心。
值得關注的是,作為新能源汽車核心零部件生產企業,“電池一哥”寧德時代市值也在近期突破萬億元,成為創業板首個萬億市值公司。萬億俱樂部是各個市場里的明燈,指引著經濟發展的方向。在港股和美股市場中,這個俱樂部成員主要是科技、互聯網公司,在A股更多是白酒和金融類企業,而寧德時代作為科技型新萬億元公司的獨苗,同樣折射出資本市場對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巨大期待。
在看到產業變化的同時也要清醒看到,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競爭優勢并不明顯。雖然智能電動汽車不再需要發動機和變速箱,但換個角度來理解,門檻的降低意味著企業要做出差異化的產品更難了。事實上,從傳統內燃機汽車到智能電動汽車,降低的只是動力系統門檻,而車身、底盤、電子電氣等系統,以及制動、轉向等基本功能的要求一點都沒有降低。如果我們自身產業基礎不牢,核心技術掌控不夠,同樣存在著從先發到被人趕超,甚至落后的危險。
更何況,從整車企業來看,無論是造車新勢力還是傳統車企,當前我國還沒有一家能全面抗衡特斯拉的企業,撼動其一家獨大的局面。盡管遭遇“車頂維權”,但5月份特斯拉銷量高達3.34萬多輛,重返銷量第一,實力不容小覷。尤其是在產品結構上,除了蔚來汽車和廣汽埃安等個別車企,本土車企產品大部分仍以中低端為主,很多是賠錢賺吆喝。這表明,我們的品牌缺乏溢價能力。沒有溢價能力,就難以占據價值鏈高端,引領市場走向。
如果從產業鏈供應鏈來看,那么挑戰同樣嚴峻。目前,雖然我國已培育出像寧德時代這樣的動力電池巨頭,但在新能源汽車及智能網聯汽車部分核心部件上,自主研發能力依然不足,存在被“卡脖子”風險。比如,車規級芯片、中高端車用傳感器等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產品被一些國外企業壟斷;車載操作系統、車輛專用設計與模擬仿真軟件等軟件平臺基本被外企掌控。顯然,這不僅需要引起我們高度警惕,而且必須下大氣力突破。
造車不是百米沖刺,而是漫長的馬拉松。一時的搶跑,并不等于在后面的賽程中就能持續領先。要看到,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汽車“智能化和電動化”浪潮洶涌。目前,大眾、通用等國際汽車巨頭也在紛紛加速電動化轉型,就連一直對純電動汽車不屑的豐田也將發展重點轉向電動汽車。去年,歐洲反超中國,成為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因此,面對全球汽車產業百年未有之大變革和國外汽車巨頭的后續發力,我們唯有保持強大的戰略耐心和政策毅力,通過創新驅動,拓寬和加深自己的“護城河”,把“先發優勢”夯實成核心競爭力,才能真正領跑未來。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楊忠陽)
(責任編輯:王炬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