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結束后,第二場“部長通道”開啟,3位列席會議的國務院有關部委負責人通過網絡視頻方式接受采訪。
疫情期間生產生活大幅度減少,為何還出現了重污染天氣。黃潤秋表示,重污染天氣是老百姓最關心的環境問題之一,“十三五”以來,隨著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深入,重污染天氣在我們國家的一些重點地區發生的頻率和發生的強度都在大幅度的降低,黃潤秋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8個城市為例,2015年重污染天氣有36天,平均就是一個城市平均有一個多月是重污染天氣,但是到了2019年降到了20天,減少了45%。嚴重污染天氣在2015年京津冀地區是10天,到2019年平均只有兩天,降低了80%。北京的改善程度就更高了,北京在2015年重污染天數是43天,去年北京重污染天數只有4天。
黃潤秋說,從重污染天氣的變化情況來看,治理的途徑應該說是正確的,也取得了合理的治理效果。但是大家一定要看到,京津冀地區和其他一些重點地區也好,排放仍然偏重。“在排放偏重的情況下,我們的改善就比較脆弱!秉S潤秋解釋,如果遇到不良天氣條件,就會影響大氣的質量,重污染天還會回來。
今年1月底到2月中旬,在春節期間,連續出現兩次重污染天氣過程,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百姓就會產生疑問,為什么處于疫情防控期間,社會活動水平大幅度降低,污染物排放也大幅度降低,為什么還有重污染天氣?黃潤秋解釋大氣環境質量取決于容量和排放兩個因素,當排放遠遠大于容量的時候,重污染天氣就可能出現了。
在春節期間,老百姓確實感覺到整個社會活動水平降低了,排放也相應降低了,但是降低的主要是和老百姓日常生活關系比較密切的部分,比如說交通出行、餐飲、建筑工地,但供暖、鋼鐵化工生產是剛需,還要維持生產。
經過科學測算,1月底到2月初,全社會污染物的排放降低量和正常水平相比降低了30%。那些日子京津冀地區剛好遇到極端不利的氣象條件,冬季高溫高濕,風力很小,“上面溫度比下面高,像個鍋蓋一樣把這個地方給扣起來了,也大大壓低了邊界層的高度,實際上就降低了我們的環境容量,重污染天氣就回來了!
黃潤秋說,這也印證了生態環境質量從量變到質變的拐點還沒有到來,因此,下一步我們還要繼續努力,從長遠來看,要在調整結構上下功夫,實施重大污染減排工程,采取聯防聯控,做好大氣污染的應急響應。黃潤秋相信,重污染天氣離大家會越來越遠,周圍的藍天白云會越來越多。
(責任編輯: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