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白重恩
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我國十四億多人口整體邁進現代化社會,艱巨性和復雜性前所未有。”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白重恩表示,應正確認識人口規模巨大給我們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一方面,我國經濟發展受益于人口規模。巨大的人口規模造就了我國巨大的市場規模,足夠的市場容量又孕育了齊全的產業門類。這既增加了我國創新的回報,又為經濟賦予了強大韌性。另一方面,我國人口眾多、地區間差異大,這為國家治理帶來了很大挑戰。“由于地區間的差異較大,治理中要考慮各地具體情況,一些政策應尊重差異,避免一刀切。這要求我們正確處理好頂層設計與實踐探索的關系,利用好地區差異,提高經濟運行效率。”
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特征,也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理念。“要全面科學地認識共同富裕,一些錯誤認識會影響人們加快創新、提高效率的積極性。要富裕就要堅持發展經濟,在發展過程中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白重恩委員建議,某些領域公平與效率可以同時改善,這樣的領域應該優先完善;某些領域有助于提高公平程度但對效率影響很大,要謹慎處理,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系。
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白重恩委員表示,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精神領域的需求會更強烈,能滿足長期精神需求的內容應該既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同時借鑒吸納全人類共同文化成果。“如果沒有人的現代化、沒有觀念的現代化,是很難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科學素養和科學精神是特別重要的兩個方面。只有全社會層面具備科學素養,才能為我們做科學的決策形成一個有邏輯有事實支撐的討論環境。”
如何在邁向現代化的進程中消解資源環境方面的壓力,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是我們當前面臨的問題。對此,白重恩委員建議,各地“雙碳”規劃應建立起成體系的價格機制,以更好地進行跨時間、跨領域的資源配置,實現碳排放成本以及創新效益的有效傳導。(經濟日報記者 辛自強)
(責任編輯:劉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