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武漢,黃家湖畔,駐守著一支國家級工程救援非現役專業力量——中國安能集團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武漢分公司(應急管理部自然災害工程救援武漢基地)。他們堅持“以工練兵、以工備戰、工戰結合、專常兼備”的建設思路,常年守護江河安瀾、人民安全。
中國安能集團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武漢分公司(應急管理部自然災害工程救援武漢基地) 資料照片
武漢分公司最早可追溯到中國人民解放軍基建工程兵六〇四大隊,歷經多次編制體制調整,后因三峽工程建設不斷發展壯大,并先后參與西電東送、西氣東輸、南水北調等50余項國家重點工程建設。2018年9月1日,官兵集體轉業,改編為非現役專業隊伍,組建為中央企業。轉隸后,根據批復,掛牌組建“應急管理部自然災害工程救援武漢基地”“湖北省自然災害工程應急救援基地”。
6年前,這支隊伍在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的浪潮中應運而生。秉承治水除患的榮譽,承載應急救援的使命,先后完成抗擊疫情、恩施馬者村山體滑坡、河南鄭州“7.20”特大暴雨災害系列救援、十堰鄂坪電站溢洪道塌陷排險、遼寧繞陽河決口封堵、京津冀特大暴雨救援等多項緊急救援任務。
6年來,他們踏著新時代改革的節拍奮勇前行,在實現身份轉變、體系轉換、職能轉型的同時,重塑體制機制、組織結構與力量體系,迎來“換羽新生”。
練兵備戰方案越來越科學
對每一位中國安能人而言,盡管軍裝脫了、體制改了,發展的愿景變了,但鐵心向黨、一心為民的初心使命從未改變。作為由軍轉企的應急救援國家隊,如何在關鍵時刻拉得出、沖得上、打得贏?
29日,基地演練現場。伴隨著機器轟鳴,一條粗壯的水龍順著排水管噴涌而出,形成了一道巨大的拱門。此刻,救援人員正在現場模擬“龍吸水”搶險排澇。
2021年7月,河南暴雨造成洪災,武漢基地第一時間啟動抗洪搶險應急響應機制,在車站、涵洞、地鐵等多處使用“龍吸水”和一體化泵車開展抽排水搶險。基地相關負責人表示,“一套高效的戰法是搶險制勝的關鍵,在實戰經驗中,我們總結形成了數種搶險戰術戰法以及各類救援預案方案。”
2021年河南暴雨搶險救援 資料照片
早在轉隸組建之初,基地就集中力量系統研究了多種類型自然災害的特點規律,構想險惡環境,考慮復雜局面,1個突發事件總體預案、1個自然災害工程救援專項預案,以及洪澇、山體滑坡、堰塞湖等6大類自然災害數十種技戰法相繼研究制定。
越是強力戰術戰法,越需要專業隊伍執行。武漢分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基地主任張衛華告訴記者,為戰育才是這支隊伍履行職能使命的“第一戰略”,打造一支全域機動的國家級工程應急救援拳頭力量,是他們矢志不渝的奮斗指向。近年來,基地通過營區基礎練兵、工程技能練兵、搶險實戰練兵,錘煉出了一批技能高、專業強的技能骨干隊伍。目前,這里應急救援員專業技術資格認證率達到90%,“精一通二會三”的技能救援員比例逐年增多,一專多能達到100%。
梁子湖動力舟橋演練 資料圖片
30日上午,梁子湖上,基地偵測處置分隊三班班長韋桂余正指揮動力舟橋前進。一場關于模擬動力舟橋通過水路運輸將救援人員投送到指定地點的演練正在進行。韋桂余說道,自2011年12月入伍,自己成為了一名工程機械修理工。轉企以來,面對越來越多救援裝備,為了提高綜合救援能力,他從零開始,不斷學習新知識,鉆研新技術,熟悉操作挖掘機、裝載機、推土機、沖鋒舟、動力舟橋等,如今已成為中隊的“技術達人”。
如今,在“精于爆破施工技術,以能源洞庫為主要核心業務,輔以水電洞壩和生態環境治理”的差異化發展定位中,基地著眼于履行職能使命的現實需要,將救援隊伍動態化部署到重要項目一線,越來越多的中國安能人在工程施工一線不斷提升技能。與此同時,基地時刻關注員工動態,結合各自所擅長的領域,采取合理分配崗位鍛煉、師徒結對幫扶指導等方式,使員工整體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升。
現代化搶險救援越來越“智慧”
無人機,懸空而起,在空中不間斷傳回影像;無人船,快速下水,第一手資料傳回通信指揮車……在基地高精尖技術裝備展示區,展陳著地質雷達、三維激光掃描儀、水下測繪艇、六旋翼偵查無人機等一系列“上天入地”的黑科技。
如今,隨著科技“搶險利器”廣泛應用,基地遂行任務能力大幅提升,現代化搶險救援越來越“智慧”。今年7月,湖南岳陽市華容縣團洲垸洞庭湖一線堤防發生決口,造成47.64平方公里垸區被淹,7680名群眾緊急轉移。險情發生后,基地百名專業救援力量星夜馳援,奮戰決口封堵現場。救援隊伍攜帶了GPS測量儀、雷達流速儀、通信指揮車等多個高科技救援裝備,讓決策指揮、現場救援如虎添翼。
參加歷次救援任務的指戰員有一個共同的感受:現在的救援更加注重科學,更加高效安全。傳統的人海密集型救援模式已不能完全適應急難險重任務需求,現代化的應急救援必須依靠現代化的救援技術和專業裝備。
作為搶險救災中的關鍵力量,應急偵測與通信技術的迭代也倒逼技術人員智能化水平不斷提升。“平時我也會關注國家級應急救援隊的一些動態,包括相關高科技裝備廠家的最新動態,積極參加一些行業協會或者技術交流會學習。”基地應急偵測及應急通信科負責人薛文文從2009年入伍就開始從事應急通訊工作,轉改之后,跨行到應急偵測領域,利用工作和閑暇時間,如今他早已熟練掌握無人機、無人測量船、地質雷達、三維掃描儀等各類高科技。
近年來,基地努力實現從注重災后救助向注重災前預防轉變,有了高科技的輔助,災害預防的效率和精準度也得到了極大提高。“我們今年參與了湖北省應急救急中心對漢江險工險段的排查工作,借助水下測繪艇,對險工險段的水下地形進行摸排,逐漸建立險點數據庫。后期我們每年每個季度都會過去監測一下,對比險工險段是否有變化,查看隱患點是否有擴大的趨勢。”薛文文這樣談道。
產業發展新路越來越寬
在不斷加強練兵備戰能力的同時,中國安能武漢分公司積極拓展工程建設項目和應急產業,實現自負盈虧,自我“造血”能力持續提升。
資料顯示,這兩年,中國安能武漢分公司加快市場開拓步伐,將業務區域向華東、“兩廣”以及“東三省”等區域擴展。2023年,中標項目9個,合同金額約31.22億元,其中,在深耕傳統水利水電主業和油氣管庫優勢領域的基礎上,成功落地江蘇如皋分布式光伏項目,同時接連中標簽約玉林抽蓄前期標、大雅河、蛟河抽蓄主體標段,初步樹立武漢分公司抽水蓄能和風光儲新能源“兩個品牌”。
在中央企業里,應急救援是中國安能的最大優勢,也是其鮮明的特色。改制后,如何為國家應急管理事業做出新的更大貢獻,也是武漢分公司的迫切愿望。張衛華談道,“這兩年,武漢分公司積極拓展政企、校企、企企、隊企合作共贏模式。如承接省市應急救援裝備代儲代管業務,依托應急管理部職業技能鑒定站,開展以五級救援員為主的職業技能鑒定培訓等。”
基地承辦救援隊應急集訓 資料圖片
據悉,武漢分公司堅持以中央企業應急救援綜合平臺為牽引,全面拓展教育培訓、監測預警、研發制造、應急服務、應急工程“五類業態”。全力打造華中地區應急救援“防、減、救、治”產業鏈主地位,應急教育培訓、防災減災、搶險救援、隱患治理、基地運維、災后重建、應急保障等領域業務快速發展。
為更好支撐應急體系科學運轉,2024年1月,安能(武漢)應急救援產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正式注冊成立,這也是中國安能唯一的一家應急救援產業子公司,今后將聚焦應急工程、課題研究、關鍵技術創新、新型設備研發等重點方向發力。
張衛華告訴記者,按照基地規劃,要在2~3年之內,實現“五類業態”營收占總營收的30%。“去年的目標是5%,今年是15%,明年我們爭取實現30%的預期目標。”(中國經濟網記者魏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