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5月21日訊(記者朱國旺 郭文培)“建議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在公開標準、統一標準基礎上,從政策上鼓勵各配方顆粒品種生產流通,并出臺政策鼓勵每個生產企業,依據自身實力,做幾種最擅長的中藥顆粒產品。”5月20日,全國人大代表、河北晨光生物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盧慶國在接受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采訪時表示,促進中藥配方顆粒生產流通及藥渣綜合利用是他今年參會的建議之一。
中醫藥作為中華民族的瑰寶,在這次抗擊疫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疫情防控中國方案的亮點。據悉,我國中醫藥行業的整體規模已經突破8000億元,其中中藥飲片的規模超2000億元,全國中藥配方顆粒的規模也近200億元。中藥配方顆粒由于其有便于沖服、方便攜帶的優點,已形成迅猛發展之勢。
“但中藥配方顆粒產業仍有一些不利于發展的問題”,盧慶國指出,現在全國獲得各類中藥配方顆粒試點資質的企業已經超過60家,但各生產企業均生產400種以上的配方顆粒。隨著更多中藥企業的加入,每個企業生產數百種配方顆粒,在形成競爭格局的同時,行業爭搶原料、重復研發、重復生產的散亂局面正在形成。
“當前中藥材標準不太明確。不明確的情況下,可能什么便宜什么賣得好,同樣的一種藥材,哪個便宜哪個賣得快,這樣可能就逐漸形成一個劣幣驅逐良幣的問題。”盧慶國解釋,因原料品種多,企業無法在最有優勢的產區建立自己可管控的原料藥材種植基地,導致中藥原料品質不易保證,價格漲跌劇烈,影響中藥材行業健康發展。同時,各生產企業重復生產,各品種均無法采用最先進技術、工藝及管理,會形成低水平重復和社會資源極大浪費。此外,中藥配方顆粒藥渣處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
為此,盧慶國提出三條建議。其一,隨著中藥配方顆粒試點制度的結束,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在中藥配方顆粒公開標準、統一標準基礎上,加大對生產企業產品質量的監督檢查和管控,在保證質量的基礎上從政策上,鼓勵各生產、銷售企業之間各中藥配方顆粒單品種相互擇優流通。其二,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出臺政策鼓勵每個生產企業,依據自身實力,做幾種最擅長的中藥顆粒產品。從原料基地建設,到生產工藝的研究、資源綜合利用、管理提升及產品銷售等方面,集中精力聚焦一個或幾個品種,把單品種做深、做透、做精、做強、做大。其三,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出臺相關鼓勵政策支持中藥配方顆粒藥渣進行綜合利用研究,對于藥渣中的剩余有效成分出臺鼓勵在醫藥、食品、飼料等行業應用政策,減少制約的規定,更好的利用自然資源,提升中藥配方顆粒的競爭優勢,更好為國民健康服務。
“每家企業生產自己最有優勢的產品,然后配到一起做配方顆粒。藥渣子用水提取做配方顆粒,剩下不溶于水的成分再用其他的溶劑去提取里面的A成分,B成分,C成分,提取后可在藥品、食品等方面多用途。”盧慶國表示,做一種優勢產品,建自己的原料基地,既能保證原料的品質,又有足夠的資源不斷改進生產工藝(設備),不僅能綜合整合資源,而且促進中藥行業良性發展。同時,他指出,青蒿素是植物提取的一個案例,對于中藥配方顆粒藥渣的處理,植物提取同樣適用。
(責任編輯:劉瀟瀟)